返回

控明 第二百五十二章 区别对待

第二百五十二章 区别对待

一等东宁公,这个看似虚头巴脑的爵位意义重大非同凡响。

东宁,即辽阳的古名,同时也是大金国的故都。

封张宁为东宁公,其实就是希望他能够平定大金国,而东宁二字又蕴含着东方安宁的意思,朝廷的用意已不言自明了。

彻底解决两辽问题之后,许他镇守辽东,虽然没有藩镇之名也有藩镇之实了。

这样的封赏不可谓不厚,蕴含着莫大的信赖和期许之意。

同时,这个爵位也给宣慰军上下产生了莫大的鼓舞。

只要平定了金国残余势力,就可以镇守一方,再和蒙古各部连成一片,相当于北方边疆的一多半,这种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宣慰军上上下下士气高涨,一个个摩拳擦掌,大有一举平定辽东的气势,但张宁却一点都不着急,显得有些慢条斯理,在从容不迫做出军事部署的同时,先派人给辽阳的多尔衮送去了一封书信。

这封书信的言辞极是客套,说的非常委婉:

“致叛将多尔衮书。”

“……尔率部叛乱经年,今国朝天兵已至,尔已成笼中之雀……念及上天好生之德,思国朝宽宏之意,本不欲见之刀兵,以免涂炭生灵之苦……尔当怀知恩之心体国朝宽仁之意,尽早归降,可许尔富贵不减,可许尔全命之恩……若尔执迷不悟,大军到处片瓦无存,届时刀斧相加悔之晚矣……”

虽然言辞用语都很客套,但书信中的意思却杀气腾腾,分明就是在说:“皇太极已经归降了,多尔衮你小子赶紧来投降来吧,要是投降的晚了,我宣慰军杀过去之后,你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这封书信看似是在劝降,其实分明就是在挑战。

在书信当中,张宁已经不承认大金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虽然一直都没有承认过),反而将多尔衮等人看做是大明朝的内部叛乱,满满的都是军事威胁。

“张宁无礼!”看罢了书信的多尔衮勃然大怒,顺手将书信撕扯成为碎片,狠狠的甩在信使的脸上,怒气冲冲的说道:“若不是还要你回信给张宁,即刻将你砍了。你回去之后告诉张宁,多说无益,让他放马过来!”

多尔衮敢于发出这样的叫嚣,自然是有本钱的。

虽说辽西已失皇太极已经归降了大明朝,但是破船还有三千钉呢,又何况本就起家于辽东的大金国?

虽然失去辽东之后的大金国元气大伤,而且多尔衮又和盛京方面的豪格、代善等人彻底决裂,但他还在事实上占据着太子河以南的广大区域。

太子河以南,不仅有辽阳故都,更是大金国的核心地带,拥有大量人口很最繁华的诸多城市,更有沿辽阳、鞍山、海州、盖州一线的漫长防线(其实这是大明朝的遗产),宣慰军再怎么厉害,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打过来的。

关宁军也算是大明朝的劲旅了,却在这条防线上碰的头破血流,被多尔衮打的狼狈不堪。直接退回去的话,不仅损兵折将徒劳无功,抢功不成还会沦为笑柄。若是继续攻打却没有相应的实力和把握,也就只能不尴不尬的继续在这条线上和多尔衮对峙着而已。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确实不怎么担忧,至少从辽东的整体局面来看,大金国依旧有一战之力。

尤其是在辽阳方面,除了多尔衮的本部人马之外,还有辽阳本地的精锐驻军,光是战兵就有一万大几千的样子。要是连辅兵和奴兵都算上的话,多尔衮能够动员起四万多差不多五万的总兵力。

这么庞大的兵力,虽然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战斗低下的各地驻军和辅兵,依旧不可小觑,至少还有一战之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多尔衮是不可能投降的。

因为他的本钱还算雄厚,而且还有很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困守孤城的皇太极比起来,局面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至少他还有反攻的实力。

皇太极投降了明朝,对于大金国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多尔衮本人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年轻的多尔衮素来野心勃勃,恰逢皇太极投降,刚好可以大作文章:铁一般的事实足以证明,皇太极所做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是给大金国埋下了祸根,他被俘投降只能证明他本人不配做大金国的最高首脑,而盛京的豪格和代善又是就见风使舵的势力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更公开分裂了大金国,只有多尔衮依旧抱定了抵抗到底的决心,这已经可以证明他多尔衮就是大金国的中流砥柱了。

于危难之际奋起,振臂一呼万众相随,这就是多尔衮的盘算。

只要击败了明军,在最危险的时候守住故都辽阳,守住爱新觉罗家的根本之地,全天下的女真人就会对他另眼相看,就会把他多尔衮当做是救世主。到时候就可以趁势打击盛京的豪格和老奸巨猾的代善,取皇太极而代之也不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

事实上,多尔衮确实是这么干的。

首先,他顶住了数量庞大的关宁军的反复攻击,将广宁军驱赶到辽阳、海州一线以西,让强大的广宁军无法攻击大金国的根本之地,这就是一份很大的功劳,可以争取到很高的声望,甚至完全可以凭此强阳盛京一头。

只要再击败宣慰军,甚至不需要彻底击败,仅仅只要把宣慰军抵挡在战线以西,就足够了。

到时候所有的女真人都会承认他的功劳和地位,盛京方面也只能被迫表示服从。

为了完成这个战略,多尔衮煞费苦心,不停的调兵遣将,把家底都掏空了,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抢先完成战略部署,建立起一条漫长而又坚固的防线。

为了防止出现鳌拜式的惨败,多尔衮充分吸取教训,在防线之后堆砌了一层又一层,极大的加强了纵深,就算是宣慰军可以凭借火力优势突破某一个节点,也一定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

这种层层设防步步为营的战略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显得沉稳而又厚重,对于这条战线,多尔衮充满信心。

可惜的是,张宁根本就没有打算象广宁军那样强攻。

除了象征性的派遣卢象升带领一部分人马深入辽河河套,抵近蛤蟆河做出一副虎视眈眈的样子之外,其实宣慰军的主力连动都没有动过一下,依旧蜷缩在辽西,并没有大规模的调动迹象。

宣慰军按兵不动,反而引起了盛京方面的极大警觉。

张宁不打算和多尔衮硬碰硬,是不是在玩儿什么花招?是不是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也许,他在针对辽阳方向只不过是虚晃一枪,其真实目的很可能就是盛京。

掏心战术!

直接攻打盛京,不仅可以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若是能够取胜的话,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会造成灭亡大金国的既成事实。

老奸巨猾的代善唯恐张宁玩儿这一手,做出了和多尔衮一样的举动:在主动退出辽河河套的同时,拼命的调兵遣将,尽可能的收缩兵力,沿着辽河东岸一线排兵布阵,摆出的就是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

在一个多月之后,代善和豪格等人根本就没有等到铺天盖地的明军,反而等到了张宁派出的“使团”。

所谓的“使团”,其实只有十几个人,其中就有早已经归顺明军的苏克萨哈,而为首之人依旧是曾经和皇太极谈判过的楚丁卯。

“鄙人大明宣慰军特派使楚丁卯,谨代表宣慰大人向大贝勒致意。”

面对彬彬有礼的楚丁卯,代善也放下了身段儿:“嗯,我也向你们的张宣慰致意。”

刚刚到达盛京的第一天,楚丁卯就毫不掩饰的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眼下的形势,想必大贝勒已经看的很清楚了。我宣慰军势若雷霆,区区辽河,弹指之间即可东渡……”

既然这楚丁卯是代表宣慰军而来,说几句给宣慰军涨脸面的话也早就在代善的预料之中,他并没有象多尔衮那样一跳三尺高的直接把对方的使者赶走,而是笑眯眯的等着对方把话说完。

“上天有好生之德,朝廷有宽宏之恩,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家宣慰大人实不愿与诸位刀兵相向。”

“只要大贝勒幡然悔悟,愿意重新归顺国朝,可仿怀顺公前例,朝廷可以不计前嫌恩宠有加……”

现如今的局面想必你代善已经看的很清楚了,我们宣慰军之所以没有急于出兵攻打你们,是因为宣慰大人张宁是个仁慈之人,不想把局面弄成不可收拾的样子。只要你们投降,朝廷就可以既往不咎,不清算你们以前的罪行,你们还能享受到怀顺公也就是皇太极那样的待遇。

代善素来老谋深算,不可能被楚丁卯这么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语就给“忽悠”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得体的微笑,用不失礼貌的语气说道:“这位楚贵人,你该不会以为几句大话就能胜过千万雄兵吧?我承认现在的局势你们宣慰军确实有些优势,但要我们大金国投降,恐怕还不够吧?”

“我就直接和你说了吧,要我们投降也不是不行,但得拿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我这里已经想好了几个章程,你且仔细听一听。”

“第一,宣慰军……哦,不,所有明军退出辽河河套,不许越过大小黑山和平山一线。”

“第二,让您们的朝廷颁旨明告天下,允我大金国世镇辽东。”

“只要做到了这两点,我大金国就可以仿朝鲜旧例,为你们明朝朝廷屏藩这辽东之地,而且每年都会遵循旧例称臣纳贡……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