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七十一章 小事一桩

第七十一章 小事一桩

九头紫芝,天材地宝?

纯粹就是胡扯!

这种人工种植出来的玩意儿,想要几个头就有几个头,别说九头了,就是九十头的都没有任何难度。

不管怎么样,终究是把宣旨太监糊弄走了。

晏子宾也要离去的时候,却被张宁给拉住了。

“县尊……宪大人,先恭贺高升之喜了。”

当张宁笑呵呵的抱拳恭喜之时,晏子宾反而呵呵一笑:“张兄弟啊,旁人不晓得我这个宪大人是怎么回事,难道你还不晓得么?兄弟我是沾了你的光!不过张兄弟也不错,弄了个提举之职,虽然不是一方主政,好歹也是六品的官职,算是一步登天了。以后多多来往,相互之间也好有个帮衬……”

现在的晏子宾是真把张宁当成自己人了。

毕竟曾经同生死共患难过,马上又要同在一省为官,有了这份交情在,以后行走起来也就方便了很多。

当官就是要广交朋友,尤其是如晏子宾和张宁这种同一件事情升迁起来的官员,就算不是朋党也胜似朋党了。

“宪大人……”

“张兄弟怎如此见外,兄弟我草字文彦……”

“文彦兄。”

“这就对了嘛!”

“兄弟我有一事不明,我这个提举的官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是说起别的事情,晏子宾肯定不如张宁,但要是说起大明朝的官场,晏子宾绝对有资格当张宁的老师。

大明朝的官僚系统非常复杂,职、衔是完全分开的,如果没有正职,就算是挂个高到了天上去的虚衔也没什么卵用,最多只是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享受相应的待遇而已,却是没有实权的。就算是有了正职,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差事,同样也是只能坐冷板凳。

所以,最关键的不是那个正六品的官衔,而是市舶司提举这个职务,更重要的是“授建府事”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差遣。

所谓的“授建府事”,就是建立起一整套的市舶提举系统。但众所周知,市舶司提举是海关的下属单位,最大的职能就是收取海外贸易的关税。奈何这陕北之地距离大海十万八千里,硬生生的弄一个类似于海关的衙门出来,或许不是很困难,但相关的政策法规……总不能也按照海关那边的章程吧?

好在晏子宾晏县尊是个官场的老油条,早就看穿了朝廷的把戏:“开府建衙这种事情,张兄弟一个人办不来……”

“小弟不才,或许可以勉力施为……”

不就是建立一个内陆的外贸税务所嘛,只要遵循朝廷体制,再招揽些人手也就是了,并不是多么艰难。以张宁的能力和见识,绝对应付的过来。

但晏子宾却只是笑而不语。

看着县尊大人……哦不,是宪大人满脸的笑意,张宁顿时直到自己搞错了,赶紧说道:“小弟孟浪了,还望文彦兄指点……”

“张兄弟你,以你的斑斑大才,就算是平地抠饼也就能建立起一个外税衙门,我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但事情不那么办的!”

你张宁本是一届微末白丁,凭空得了天大的功劳一跃跻身官场,还捞了个开府建衙的美差。如此肥的流油的好事,所有的好处总不能全给你一个人独吞了吧?

“不管你能不能把这个提举衙门建立起来,都不要急于一时。先问问府台大人的意思……”

明朝的“关税系统,”尤其是海关系统,都属朝廷直辖,尤其是在万历朝之后,一切统筹、收入都直接和朝廷对接,除一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军费之外,已经从某种程度上成为皇帝本人的“小金库”和各级地方官员本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自古以来刮地皮就是各级地方官僚的看家本领,他们不仅刮老百姓地皮,连皇帝的地皮也要刮一刮。

虽然不能直接从皇帝的“小金库”里边划拉银子,却又无数种生财的旁门左道之术:提举衙门必然要建立在延安府辖区之内,各个衙门也就有了捞油水的机会。到时候少不得要巧立名目分润一些利益,更会趁机往还未建立起来的提举衙门里掺沙子……

总之就是一句话,虽说张宁是钦旨的陕北市舶司提举,正经的一把手,但好处却不能让他一个人得了去,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周全。否则的话,各个衙门各级官吏,少不得会用出种种下作的手段来掣肘,万一出了什么纰漏,黑锅当然要由张宁来背。

在穿越来到大明朝之前,张宁就是大公司的老总,深知经营好一家企业不仅仅只是要做好技术和经营这些份内之事,各种乱七八糟的人际关系和部门利益更要全都照顾周全,否则的话就会有无数个做梦都想不到的麻烦。

“承蒙文彦兄指点,兄弟我才没有行差踏错。只是府台大人……延安府的门槛太高,兄弟我怎么迈得过去?”

“我与府台宁大人相识多年,此番又要去臬司衙门上任,愿为兄弟你穿针引线代为引荐。多则半月,少则十日,我会写书信与你,到时候你直接到延安府去找我也就是了。”

“如此就有劳文彦兄了。”

“张兄弟就不要和我闹这个生份了,以后你我在一地为官,相互之间少不得要多多照应……哦,对了,我有一侄辈,手脚勤快人也还算聪明,平日里都是我使唤惯了的。只是这孩子没有功名,跟随我这么多年还是个小小的站班。张兄弟与我的交情非比寻常,我也就不怕丑的开门见山了。等张兄弟的衙门弄妥了,定要给这孩子安排个出身,随便八品九品的都行,千万不要拂了我的老脸……”

张宁的提举衙门还没有建立呢,晏子宾就已经要往这个衙门里塞人了。

按照大明朝的体制,站班差不多就相当于勤务员,连吏员都算不上,就更加的不用提什么品级了。要是能把自己的侄子塞到张宁的衙门里,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这个衙门是全新的,新到仅仅只有张宁一个光杆司令的地步,根本就没有任何班底。以晏子宾和张宁的交情,也算是“共患难同富贵”的至交了。把自己的亲侄子塞进来,随随便便混了一年半载,怎么能混个一官半职吧?就算当不了八品,起码也能混个九品了。

只要有了品级,以后就好说了。反正张宁算是自己人,肯定会有很多立功的机会,到时候大力提拔一下,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总能混个七品吧?

七品,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芝麻官,但是在绝大多数老百姓的心目中,那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物了。

张宁当然不会拒绝这个要求,因为他已经领会到了另外一层更深的意思:只要收下晏子宾的这个侄子,就算是和晏子宾形成了一种同盟关系,算是在官场有了一个盟友。

虽然晏子宾这样的盟友好像真的不怎么样,至少也比没有要强的多。

反正提举衙门也不是自己家的产业,塞一个就塞一个人吧。

“文彦兄说的哪里话来?你的子侄便是我的子侄,就凭咱们的交情,此事不足挂齿。”

“张兄弟果然豪迈,如此我就放心了。这便去往延安府,兄弟只管等我的消息便是。”

送走了晏子宾回到李家寨之后,张宁就明显感觉到一些异常。

乡亲们看他的眼神全都变了,似乎想过来亲近,却又切切诺诺的不敢近前,全都缩在院门之外远远的看着他。

“这是怎么回事?”

“张先……大人。”老保长朝着张宁行了个深礼,目光盯着自己的脚面,一副十分恭顺百分小心的姿态,“大人荣升高位,自然不同以往……”

张宁当官了,而且还是个六品的大官儿,更是皇帝万岁御笔亲封。这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朝廷命官啊!

戏文里的朝廷命官全都是金章玉带紫绶高冠的大老爷,出门的时候前呼后拥如同众星捧月。要是有哪个不懂事的家伙抬头看了一眼,就算是冲撞了官威,那是要打板子的呀。

六品的朝廷命官,对于李家寨的乡亲们而言,就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了。

在这个时代,一个“官”字简直能压死人。

张宁笑着招呼众乡邻进到院子里,“咱们都是一家人,还说什么官不官的?一个区区的六品小官儿就让乡亲们变成这个样子了。说不准哪天我成了二品甚至一品的大官儿,难道诸位乡亲就不敢看我了?”

张宁性情随和,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而且李家寨的乡亲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几个机灵的纷纷上前道贺:“我李家寨也出了个大官,这是要写入书本的大事。愿张先生公侯万代……”

还不等这句话说完,老保长就已经恼了脸面,举起拐杖朝着那个家伙狠狠的砸了过去,不住的叫骂着:“晦气,真是晦气,赶紧吐几口吐沫重新再说一遍……赶紧改口,你这个晦气的小王八……”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侯万代”都是一句吉祥话儿。但是在大明朝,这却是一句非常恶毒的骂人的话。

众所周知,太明开国太祖朱元璋曾经大肆分封功臣,然后又砍瓜切菜一般将钦封的那些“公”“侯”杀的人头滚滚。大明开国初年的功臣们,地位越高就越没有好下场,几乎没有几个能善终的。所以“公侯万代”这句话也就是成了官场上的一大忌讳用语。

对此,张宁却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不碍事,不碍事,只要自家的本事大,就可以百无禁忌。回头选几个出了大力气的族中子弟……我也给你们安排个出身,毕竟大伙儿都是有功劳的,我不能吃这个独食!”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