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五十九章 夜半之惊

第五十九章 夜半之惊

这是一个夜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尤其是乡下的百姓,天黑之后就上炕睡觉早已成了习惯,张宁已渐渐的适应了。

只是这段时间以来,心里装着太多事情,不敢睡的太早。用过简单的晚饭之后,又在村子里转悠了一圈儿,确认没有任何异常之后,才回到家里。

月娘早已经烧好了一锅热水,夫妻二人洗了洗也就睡了。

猫不闹狗不咬,夜晚的乡村一片安宁。

不知是因为何故,张宁总是睡不安稳,枕着自己的胳膊做假寐状,其实心里一直在想事情:穿越到这异时空的大明朝已经很久,现如今也是有家室的人了,却总是感觉缺少了点什么。

作为穿越众,应有领先于这个时代的超前眼光,安于现状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可究竟要做点什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最终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全都没有清晰的答案。

这已经是天启末年了,眼瞅着崇祯朝就要到来。

崇祯朝,那是一段风起云涌波浪壮阔的历史,也是苦难的开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还有这片土地注定要走向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个苦难和辉煌同在的历史当中,英雄和奸贼辈出,苦难和希望同在,应该怎样度过这第二个人生,始终是萦绕在张宁心头的一个大问题。

刚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张宁未尝没有产生过争霸天下的念头,但现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虽然拥有超前的目光和领先了几百年的见识,但真正从头做起的时候,却千难万年。并非就如同那些蹩脚的三流意淫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可以有惊无险的快速崛起,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摆布历史,至于皇图霸业国家民族等等这些宏大的话题,更是无从谈起。

其实张宁已经很努力了,但却只是让自己得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机会,仅仅如此而已……

“想什么呢?”月娘的胳膊搭在张宁的胸口,顺势爬到了他的肚皮上:“知道你没有睡着……”

感受着妻子滚烫的体温,张宁翻了个身,顺便搂住了起的肩头:“什么都没有想……”

“我知道你心里装着很多事儿”,月娘窃窃的低笑着:“这种事情又怎么瞒得过我呢?不妨说出来,虽然我没有什么见识,却也知道情理……”

心中有事,绝对瞒不过朝夕相处的枕边人,张宁睁开眼睛吻了吻妻子的额头,轻声说道:“你觉得自己过得好吗?”

“当然是好的,有了衣食不缺吃穿,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日子。”月娘的心思很单纯,只要自家的小日子过的安安稳稳,家里有余钱缸里有米粮,这就足够了:“以前可不敢想,真的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好日子恐怕已经不多了……”张宁满是忧虑的说,“或许你看不出来,但我知道这世道恐怕要有大变了……”

“我怎就看不出来了?”月娘笑嘻嘻的说:“开春的时候我就听说了,榆林那边的饥民闹事,死了很多人。庆阳府那边有很多很多日子过不下去老百姓,成群结伙的砸了官府的粮仓,被官军杀的人头滚滚,我听说……”

说到这里,月娘下意识的降低了嗓音,用很神秘的语气说道:“我听说汉中府、庆阳府那边有很多人在和官军干仗,就连洛川那边也有不少人杀了官军扯旗造反呢……”

现如今的陕地,早已遍地烽火,几乎各个州府都有对抗官军扯旗造反的事情发生。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很普遍了。以前的时候,淳朴而又胆小的老百姓们就算是听说了,也不敢谈论。随着这种事情越来越多,渐渐的也就有些麻木甚至习以为常了。

大明朝立国两百多年,皇权巍巍天威重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早已根深蒂固,普通的老百姓都认为因为服从朝廷的管制,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应该造反。但近年来天灾频仍**横行,光是地租就达到了产量的六成甚至更高(崇祯年间这个数字还会飙升到一个耸人听闻的程度。),还要应对数不清的劳役和徭役,朝廷的税负要交,各地方的私税更是一点都不能少。很多老百姓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不仅不能留下保命的粮食,反而还要欠下更多债务。

交不出租子就要被地主逼债,卖儿卖女之事早已不新鲜了。交不出国家的赋税的后果更加严重,被官府捉去打个半死都算是好的了,更加耸人听闻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

天灾加上**,老百姓们是真的活不下去了,只能揭竿而起扯旗造反。

虽然连月娘都认为造朝廷的反绝对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能有什么法子呢?谁不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呢?但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

那就只有反了。

虽然官府的老爷和很多读书人都把那些造反的百姓描述成为罪不可赦的逆贼,但月娘知道他们不是自寻死路的逆贼,而是普通的百姓。

因为只有老百姓才真正理解老百姓。

虽然很同情那些造反的百姓,但也就仅仅只是同情罢了。不管怎么说,李家寨这边的日子暂时还过得下去,而且还有了越来越好的趋势。

“乡亲们都说这是你的功劳,要不是你带着大家种芝宝,就以今年的旱情而言,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外出逃荒,更不知有多少人家妻离子散。大家伙都念着你的好哩,连我都跟着沾光,每次出门大家伙看我的目光都充满了尊敬,说我命数好,是菩萨牵红线嫁给了你……”

在张宁的努力之下,小小的李家寨别有一番气象,仿佛乱世中的世外桃源。老百姓们当然知道这好日子是谁给的,也懂得知恩图报,对张宁夫妇自然是敬重有加,隐然就是李家寨这小小的一方天地中的活菩萨。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在这个处处是火步步是血的年月里,外面的世界即将天翻地覆,一个小小的李家寨又能苟全都几时呢?

“我晓得你是有见识的人,肯定见过很多大场面,更知道你有大志向。但我却是个小门小户的妇人,一点都不关心外面的天地是什么样子,想把自家的日子过好了才是正经。我也不贪图什么功名富贵,更不想你那么做……”

月娘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虽然张宁屡屡想要教她读书认字,但月娘却没有那个心思,总是认为女人家读书完全就是多余,至今依旧是个彻彻底底的白丁。她素来没有什么大志向,更不是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豪迈儿女,仅仅只是一个安于家庭的小女人罢了。

在月娘的心目当中,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就已经非常非常的知足了,一点都不敢奢想更多。

“现如今这世道,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安稳日子?旁的不说,就说李家寨吧,外面的蒙古兵一日不退,我这心里就安稳不下来……”

整个村子都在蒙古并的团团包围之中,虽说擒住了一个温珠让他们投鼠忌器不敢真的攻打进来,但也绝对谈不上“安稳”!

“怎就不安稳了呢?这么多时日以来,不是一只都安安稳稳的过来了么?”对于眼前的局面,月娘持一种极其乐观的态度,“只要有你在,就算是有天大的风波也会消散的干干净净。”

这不仅仅只是月娘的心态,同时也是那些乡亲们的普遍心理:大家都对局势的发展持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

刚开始的时候,蒙古兵一来,弄是鸡飞狗跳确实很人心惶惶,但是经过张宁的一番“运筹帷幄”之后,众人才逐渐发现局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张宁是个诸葛亮一般的聪明人,总是能够带领大家有惊无险的度过难关。

只要有张宁张先生在,这漫天的乌云肯定会消散。

这种对张宁的盲目迷信心理不仅仅只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种精神支柱。

至于张宁自己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并没有乡亲们想象的那么“神通广大”,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活诸葛。之所以能够暂时稳住蒙古大军,保持一个微妙而又脆弱的平衡,其中包含着很大的幸运成分。

温珠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筹码,让蒙古大军不敢贸然轻举妄动,但这并不代表绝对的安全。

这种脆弱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整个局势就会在顷刻之间翻转过来。到时候,小小的李家寨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莫想那么多了……”当妻子爬上肚皮的时候,气氛顿时温存起来。

自从成亲以来,月娘渐渐放的开了,已不再是娇羞的半推半就,夫妻生活过的非常频繁。

作罢了夫妻之事,二人都出一身的腻汗,正在喘息之机,外面的小黑狗突然汪汪的叫了两声,紧接着就传来一阵阵急促的拍门声。

“叫甚哩?莫叫了,是我。”

听到了李鸿基那熟悉的声音,小黑狗顿时止住了叫声。

“这三更半夜的,有甚事?”月娘高声回了一句。

“有急事,快让怪人先生起来,你快去村口去看看,老保长他们已经先过去了……”

本能的意识到了点什么似的,张宁赶紧披着衫子去开门,还不等李鸿基开口就焦虑的问了一句:“是不是蒙古兵有甚的异动?”

“嗯!”黑暗当中,李鸿基的眼睛亮闪闪的,目光中充满了焦灼:“看样子,又有很多很多的蒙古兵来了,快去看看吧……”

在这个月朗星稀的深夜,另一支蒙古大军陡然出现在村子的东面,因为缺少有经验的军事人员,根本就无法估算出敌人的数量,只能用“很多很多”来形容。

虽说蒙古兵早就把村子给围了个水泄不通,但他们的营盘一只都安置在村子的西北方向上,隔着一条河道和李家寨遥遥相对。突然出现在村东的蒙古军显然是另外一支,而且数量明显更多。

这个变化完全出乎张宁的预料,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竟然还会有第二只蒙古大军来到这里。

这支刚刚到来的蒙古军队一点都不象是安营扎寨的意思,毫不避讳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调兵遣将,甚至排出了一个四列的纵队,刀剑的闪光在夜空中不时闪过,自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惊惧感受。

这分明就是要进攻的前奏!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人都不知所措,连素来安之若泰的老保长都已经明显的慌乱起来:“看样子蒙古人是要打进来了,张先生快想想办法,想想办法吧……”

和老保长一样,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张宁的身上。

面对这种局面,张宁反而镇定下来,用一种足以让人窒息的口吻对老保长说:“敲锣,把所有人全都喊起来,最后的时刻到了!”

局势已经非常明显的摆在面前:蒙古人真的下定了攻破李家寨的决心,而且马上就要进攻了!

这绝对不是故布疑阵,更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打进来了。

单纯以战斗力来分析,虽然村子西北的脱不花部已经残破,却拥有可以踏平李家寨的军事实力、他们要是想进攻的话,随时都可以打进来。之所以一直拖延到了现在都没有任何动作,完全就是因为投鼠忌器的缘故,更用不着等待援军的到来。

在审讯温珠的过程中,张宁早就知道蒙古人这次破关大掠是兵分两路进行的,他甚至知道这支蒙古主力的统帅就是温珠的兄长——布拓。

很明显,这么多时日以来,蒙古大军内部已经起了某种变化,不管是因为什么缘故,他们都下定了要攻打李家寨的决心,而不再在乎温珠的死活。

作为捏在手中的最大一个筹码,温珠已经不再具备让蒙古人投鼠忌器的作用了。

一听说蒙古人马上就要攻打进来,每一个人都勃然色变,甚至变得不知所措起来,很多人都焦虑的重复着那句“怎么办”,希望张宁快些想出应对之策。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张宁,就算是诸葛重生也没有半点办法了。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做好鱼死网破的准备,硬拼这一场。

明明知道不能硬拼,也只能硬拼了。

和不知所措的乡民比起来,至少张宁还没有慌乱,他还知道应该做点什么。

“马上把温珠带过来,”虽然明明知道温珠已不再是有效的护身符,也只能死马当做活马,要是能震慑住敌人最好,实在震慑不住,就只能一刀先把他的脑袋砍下来垫垫棺材底儿了。

“所有男人全都做好战斗准备,集中在这里,哪怕仅仅只是挡住蒙古片刻也是好的。”

“让婆姨和娃娃们去往村南,一旦这边开始接战,马上不顾一切的往南跑,能跑出去几个算几个,总不全都死在这里要强的多……”

“老人们……能走的就走吧,实在走不了的……举火焚烧李家寨吧,就算是咱们全都死了,也要把村子烧光,绝对不能让粮食和财富完好无损的落在蒙古人手中。”

不仅要不计死亡的突围,还要不顾一切的举火焚烧整个村落,就算是傻子也能明白事态的严重程度了。

凄厉的铜锣声响的惊心动魄,乡亲们急急忙忙的朝着汇集过来。

事态如此严重,唯一的办法就是拼死一战,哪怕最终飞结果一定是全部战死,也要尽可能多是拖延时间,尽可能的吸引更多蒙古兵过来,为家里的婆娘和娃娃们撤退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