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二百四十一章 坐困转机

第二百四十一章 坐困转机

广宁城高池深,又有大量的红夷大炮,实在易守难攻,而宣慰军有精通地底爆破炸塌城墙的诀窍,并且有过攻破义州的先例,挖掘地道炸塌城墙就成了最经济实惠的办法。

当宣慰军各部在紧锣密鼓的从远处挖掘地道的时候,城内的金军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因为有过义州之战的惨痛教训,仅凭城防已无法确保绝对安全,为了防止宣慰军故技重施,金军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用地道战来对付地道战,是目前技术条件下唯一的选择。

为了防止义州的悲剧再次重演,金军组织了大量人手,昼夜不停的挖掘。

反正金军拥有数量众多的奴兵,刚好可以派上用场。

在这个的季节里,地冻如砖,掘进工作进展的非常缓慢。

督促的遏必隆亲自上阵,强行命令奴兵不顾一切的疯狂开挖,到了第十二天的时候,终于挖出五条“人”字型的地道,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人”字型。

以为有了上一次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没有再抱着“淹死敌军”的天真想法。挖掘工作一旦完工,马上引东凌河水灌了进去。

如此一来,不管宣慰军的地道是什么样子,都不必担心他们用攻破义州的老办法攻破这里了。

若是宣慰军的地道挖的比较浅,则一定会塌方。若是挖的比较深,就一定会冒顶。到时候无论出现哪种情形,河水都会和地道形成一个巨大的连通器倒灌进去。

这东凌河是大凌河的支流,水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凭宣慰军的地道怎样挖掘都不管用。

事实证明,这一招还真管用。

贪功冒进的卢象升同样拼命督促士兵掘进,很快就被金军的这一手灌了个一塌糊涂,生生损失了一百多辅兵,同时还断送了地底爆破的可能性。

穴攻的老办法已经用不上了,这让了卢象升非常的懊恼,同时也让宣慰军上下意识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速攻已不大可能,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虽然不再试图通过挖掘地道炸塌城墙的方法攻克广宁,但土工作业却全面展开了。

在广宁外围挖掘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壕,筑造堑垒,构建起庞大的纵深体系。如此一来,就算是作为宣慰军主力的火器兵离开,洪承畴、满桂等人也可以依托阵地进行固守,继续把金军困在以广宁城为核心的狭小地带,而宣慰军则主动寻找机会,开始试探着深入到广宁的背后,试图掐断金军的后勤补给线……

这个动作马上就引起了金军的警觉,但却不敢出去和宣慰军在野战中争锋,只能找机会出城在西、北两个方向发起攻势,主动攻击洪承畴部的防区,希望借此吸引宣慰军回援。

洪承畴部兵力众多,但战斗力却非常非常的一般,完全不是金军的对手。好在还有沟壕堑垒为依托,拥有足够的纵深防御能力,就算是打不过金军,至少也能缠住他们,不至于出现一溃千里的局面。而且金军根本就不敢太过于深入,免得被回援的宣慰军包了饺子。

如此一来,“围魏救赵”的打法就变成了骚扰战。

只要不是大军决战,洪承畴就一点都不担心,就算是战败也不要紧,大踏步的往后退就是了,因为对手根本就不敢过分追击。

开始的时候,张宁还试图回援,不过他很快就发现金军并没有打穿洪承畴防区的能力,也就渐渐的放心了,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广宁东线,开始谋划起四面合围的总体战略。

洪承畴这个人,真要是硬拼肯定打不过金军精锐,但是在依托阵地进行防御的情况下,还是打的很不错,而且拥有一定的反击能力。在大局向好的情况下,只要满桂的支援比较及时,他就能在局部的小战场上占到一些便宜。

所谓的便宜,其实就是战损交换:对手的战斗力更强,而洪承畴的兵力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不求胜利,只要抱定了“换子”心思,就足够了。

用我的杂牌军去交换你的精锐战兵,哪怕战损稍微大一点,也占了很大的便宜。

这样的打发确实很“赖”,金军很快就吃不消了。

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发动了二十多次袭扰战,虽然斩杀了不少,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至少失去了一千多战兵。

皇太极已经意识到这种打发根本无法持久,很果断的中止了继续袭扰的战斗方式,开始全面收缩,摆出一副死守待援的架势。

局势对金军越来越不利了。

不仅皇太极本人很清楚的感受到了这一点,连金军上下都已感受到了。

“主子,”遏必隆的目光有些飘忽,吞吞吐吐的说道:“眼下的局面似乎不怎么好,这个时节也适合发起大战,不如暂退一时,等到来年再做打算……”

眼下的局势到底有多么不利,皇太极显然比遏必隆更清楚。

现如今这个局面,击败当面之敌已彻底沦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能够守住广宁已是最大的战略假象目标。但从眼下的局面来看,这个目标明显是在渐行渐远。

既然广宁已不可守,最现实的做法就是退兵,一路朝东退却,退到辽河河套一线从新组织防御,或者是更干脆一点,继续往东撤退,一直退到辽河以东,与对手隔河对峙还更具操作性。

真要是退过了辽河,以故都辽阳和新都盛京为战略支撑,不仅可以更加方便的调动兵力,而且后勤补给完全不是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很现实的做法。

对此,皇太极心知肚明。

素来不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保存了实力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这是皇太极一直奉行的原则。

但是现在,他却不能那么做。

一旦退出广宁,就意味着失去了对辽西的控制权,等于是把辽西和辽河河套地带拱手相让。这十几年来的经营和大大小小几十次战斗取得的成果立刻就会烟消云散,整体局面一下子退到了十几年前,这个责任,就算是皇太极也背不起来。

到时候,根本就不用明军继续攻打,大金国内部就会乱成一团。

现在的大金国,内部局势本就是错综复杂,完全是依靠皇太极本人的威望和对那些老牌勋贵的强力压制,才保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在正黄旗战兵几乎不复存在镶黄旗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要是撤回去,那些个反对者一定会趁势而起,直接把皇太极这个金国大汗掀翻在地,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叛乱,到了那个时候,刚刚捏合起来的大金国就会分崩离析,出现诸侯割据各自为战的局面。

到了这步田地,已不仅仅只是军事层面的考虑了。

真正的压力不仅仅只是来自于宣慰军,同时还来自于内部,在这种情况下谁都可以退,但皇太极却退不得。

如是让出广宁,金国内部必然大乱……这个大汗的位置能不能保住是件谁都说不准的事情,到时候还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大金国都尚在两可之间呢。

“此一战干系到我大金国之国运,再有轻言后退者……”皇太极的面色阴沉无比,态度却无比果断,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立斩!”

这样的态度可以断绝遏必隆等人撤退的心思,但却无法完全杜绝下层军官和两万多士兵的心思。

眼下的局面是个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清楚楚的看在眼中,硬打肯定打不过,守也无法守的长久。时至今日,因为给养断绝,不得不开始削减士兵的供应,最基本的口粮供应已经从十二两减少到了八两,若是再减的话,就真的要饿着肚皮打仗了。

削减士兵的口粮,虽是无奈之举,但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明明知道这会引发士气的持续低迷,也不得不这么做。

按照正常的时间推算,多尔衮早就应该带着充足的粮草和援兵抵达广宁了,但却迟迟不到。

前几天,多尔衮还派人送来消息,说是带着两万人马和大量的粮草正在渡过辽河,很快就会到来。奇怪的是,过了这么多天,派出去接应的部队却没有发现多尔衮的影子。

到底是中途发生了变故,还是多尔衮根本就没有运出粮草派出援兵,目前还不得而知。

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等待。

虽然现在的局面很糟糕,但却远远没有糟糕到弃城而走的地步。至少身后的道路还是畅通的,就算是真的到了守不住的时候,也可以从容而退……

但坏消息很快就传了过来,宣慰军派遣一支偏师夜袭龙湾堡。

据说,宣慰军用铺天盖地的火炮,经过大半夜的狂轰滥炸,直接就把龙湾堡炸成一片废墟,驻守的金军被迫举旗投降。

这一举动,明摆着是要掐断广宁的后路,准备唱一出四面合围的好戏。

皇太极甚至不知道宣慰军是怎么绕到身后去的,但却知道这一举动背后所蕴含的凌厉杀机。

自古福祸相依,在收到这个坏消息的同时,皇太极还的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多尔衮的援军终于来了!

两万援兵,携带着大量的粮草辎重,已渡过辽河,并且已经和皇太极派遣出去的部队接应上了。

对于望眼欲穿的皇太极而言,这个消息来的太是时候了,多尔衮的强力增援也太及时了。

有了这两万大军,就可以来一次反包围,直接对绕到身后的宣慰军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只要能够消灭宣慰军的主力,哪怕就是丢到城池也值得了。

该坚持的时候绝不动摇,该反击的时候也绝不犹豫,这是皇太极一贯的原则。

马上在第一时间动员全军,抽调大部分精锐朝东进发,准备打宣慰军一个首尾不能相顾。

此战若胜,辽西的局面就大有可为。

对此,皇太极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