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二百三十七章 脚踏两船

第二百三十七章 脚踏两船

洪承畴真是个人物。

一路溃败二十多里,竟然还能把队伍收拾起来,统兵的能力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这一手引蛇出洞的好戏虽然唱的满堂喝彩,但却没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实际效果。

洪承畴所率之部本就是杂牌军,用来对付对付山陕的流寇确实有富余,但是对上八旗战兵就严重不够看了。

洪承畴本人也很清楚部队的战斗力到底有多么底下,根本就没有指望取得胜利,而是把自己当做诱饵,希望能引诱金军沿途追击,好让早就部署在侧后方的宣慰军和宣大军打一个漂漂亮亮的伏击战。

引蛇出洞的前半部分执行的很好,在经过两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的战斗之后,洪承畴部毫无悬念的败退下来,而且败退的非常混乱——因为这是真正的败退,并非全都是装出来的诈败。

丢盔弃甲一路溃逃,两万多杂牌军闹闹哄哄的后退了二十多里,粮草辎重沿途丢弃,还走散了不少士兵。原以为急需一场胜利的金军会趁胜追击……事实上金军确实追击了,只不过非常克制,时时刻刻都在警惕随时都可能杀出来的伏兵。

假戏真做,把一场溃败的大戏演绎的淋漓尽致,回过头去一眼,才惊讶的发现金军只是象征性的追了一下,然后就又缩了回去。

“诱敌深入”“引蛇出洞”然后“打伏击”的算盘彻底落空,这让洪承畴十分恼火:“我都已经败成这个样子了,他们竟然不追?东虏真是精明似鬼,”

金军不是流寇,不会出现看到好处就一拥而上不顾一切追击的状况,洪承畴的小聪明显然已经被金军看破,让他落了一个竹篮打水。

“洪将军不必懊恼,虽有小挫也算不了什么。”张宁笑道:“溃败成这个样子,还能把败兵收拢起来,足见洪将军统兵之能!”

自古兵败如山倒,一旦出现了溃败的迹象,几乎不可能收拾的起来。两万多人马,而且全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一路败退出二十多里,竟然还能很快就重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奇迹,完全可以证明洪承畴本人的能力和对军队的驾驭力。

凡大奸大恶之徒,必大智大勇之辈,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作为一个上了“贰臣传”的人物,历史上的洪承畴在兵败之后投靠清廷,并且对清廷定鼎天下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无需否认他的本事和能力。

当然,随着张宁的出现和他对历史的改变,这个时空的洪承畴恐怕已经没有成为汉奸的机会了。

相对于洪承畴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张宁对另外一个名动天下的大汉奸却没有什么印象。

那就是吴三桂。

吴三桂是跟着父亲吴襄过来的,现在只不过是一个督指挥而已。

现在的吴三桂还很年轻,显得过于平庸,要不是因为张宁早就知道他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根本就不会注意到这个人物。

唯一能让张宁感到吴三桂稍微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沉稳。

年及弱冠的吴三桂有着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稳重,少言寡语多听少说,而且深谙为官之道熟知官场上五花八门的潜规则,总是试图靠近曹化淳,巴结逢迎之意表现的有点明显……

毕竟曹化淳是潜邸旧人,接近他就意味着接近皇权,适当的表现出一点逢迎之意也是为了以后的方便,但张宁怎么都没有想到无所谓竟然会主动找上自己。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还远远没有十几年后的权势和威风,仅仅只是个督指挥,差不多相当于副团长的样子,在两辽的将门集团中还仅仅只是一个不很重要的小角色,竟然表现出惊人的政治嗅觉。

虽然见过几次面,但却从未深谈,更谈不上什么交情,但吴三桂却非常直白的说明了自己的意图:“我欲提兵助战,还望宣慰大人全我报国之意!”

提兵助战?这好像不是你的职责范围吧?

吴三桂是有差遣的,他的任务是协助曹化淳把那一万多俘虏解送回去,连他老爹吴襄都已经答应了并且马上就要出发,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就让张宁有点吃不准了。

你要帮着我打广宁?但你的任务不是这个啊。

“解送俘虏一事,有家父与舍弟足矣。”素来少言寡语的吴三桂说道:“三桂素有杀敌报国之志,大战在即当身在疆场,还望宣慰大人成全!”

曹化淳已经给你安排了任务,你却跑过来口口声声的说要助战,这算怎么回事儿?

虽说押送俘虏之事有他老爹吴襄和弟弟吴三枚确实足够,但命令就是命令,哪有挑三拣四的道理?再者说了,就算你真的有杀敌报国的夙愿,和关宁军一起老老实实的守着宁锦一线也就可以了,又为何一定要跑过来听候张宁的差遣?

对于张宁而言,随随便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把他留下来,但张宁却严重怀疑吴三桂的初衷。

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冒冒失失的跑过来,希望张宁把他自己“借调过来”,无论怎么看这事儿都不靠谱啊。

你吴三桂只是个督指挥,上边还有你老爹呢,你老爹的上面还有祖大寿呢,祖大寿的上面还有孙承宗呢,我怎么可能越过这么多级别直接借调你吴三桂呢?

这到底是吴襄的意思还是你吴三桂本人的意思?

对于这样很重要的问题,吴三桂只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的说了几句“素有报国之心”的废话,然后又做出一个很明显的暗示:

“我可以得到广宁的内部情报,若是你张宁把我借调过来,情报发面的事情就可以更加方便些。”

广宁城内有明朝的细作,这一点张宁绝不怀疑。

金、明双方对峙这么多年,彼此之间早已经渗透进去了,尤其是谍报系统,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一点都不意外而且很正常。

但这个谍报系统却不是属于他吴三桂的,因为他是作战部队,和谍报系统之间互不统属,就算他能拿到些有价值的情报,肯定也不是第一手情报。

稍一思量,张宁就明白了。

关宁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正守奇攻这个大战略的提出,其实已经把朝廷对关宁军的态度表现出来了。虽然关宁军有足够的实力继续和朝廷“顶牛”,但内部的一些人已经做出了“脚踩两条船”的准备。

为了自己的仕途、前程和利益,避免日后朝廷清算关宁军之时陷入无路可退的窘迫,开始主动和宣慰军接触。

要说他们对选我就死心塌地,别说张宁不信,恐怕连吴三桂自己都不信。

尤其是在义州之战以后,朝廷竟然舍近求远的从关内调兵,这让关宁军内部感受到了来自朝廷的压力,已经开始为自己打算了。这一次,曹化淳根本就不动用作战部队,而是让吴家父子解送俘虏,分明就是冷落他们的意思,若是连这点都看不出来,吴家父子这么多年的经营就真的算是白混了。

解送俘虏进京,这叫献俘于阙下,是件顶顶露脸的美差,但事实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若这些个俘虏是广宁军打下来的,自然风光体面赏赐丰厚,但那是宣慰军的胜利果实,和广宁军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不过是负责押送的苦力而已。

义州大战的时候,吴襄带着四千关宁铁骑在外围活动,名义上是支援策应,其实根本什么事都没干。现在却让他们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用意已经十分明显了。

彻底抛弃两辽将门集团,完全投靠到张宁这边来,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最现实的选择是适当的示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已。真到了朝廷下手清洗关宁军的时候,也可以多一个选择。

很明显,这不是吴三桂一个的意思,而是某些甚至是某一部分关宁军的共同意志。

吴三桂,还是那个吴三桂。

虽然现在的吴三桂还很年轻,没有资格也没有机会做出“冲天一怒为红颜”的勾当,但本质却一点都没有变。

只要察觉到情形不对,第一反应就是为自己打算,至于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集体,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既然后世的吴三桂可以背叛大明,现在就可以毫无心理障碍的背叛两辽将门集团。就算不是那种彻底的背叛,至少也不是绝对的忠诚。

这种人,奉行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行事准则。

祖大寿是两辽将门集团的重要首脑,同时还是吴家的姻亲,是吴三桂的娘舅,吴家父子却背着祖大寿和试图和张宁“勾结”,这就显得很有意思了。

“曹公公定下的事情,怕是谁也不好反对的吧……”

当张宁慢悠悠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吴三桂并没有灰心失望,甚至没有接他这个话茬儿,而是直接说道:“近日,会有一批粮草从辽河东岸过来,三桂愿亲率本部为宣慰大人截下!如此一来,便是曹公公那边恐怕也不好说什么了……”

这么重要的情报你都知道,以前为什么不说?

吴三桂的用心已经十分明显!

“好,若真能截下这批粮草,你的事情……哦,不,你们吴家的事情包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