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二百二十三章 蝴蝶效应

第二百二十三章 蝴蝶效应

蒙古大汗林丹遣使入明,与大明朝缔结盟约。

大明朝和蒙古的关系时好时坏,始终处于时战时和的状态,总而言之就是相互敌对的时候比较多,和平相处的时候比较少。

林丹汗始终做着“成吉思汗”的美梦,时时刻刻都是着重现“大蒙古帝国”的荣光。奈何天不遂人愿,无论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不允许了。

大明朝也始终想着彻底平定蒙古,消除北方边患,至少也要再现太祖、成祖时代的雄武军威,但却有心无力,不得不接受现实。

随着爱新觉罗家族的崛起,双方之间出现了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放下前嫌重修旧好也就成了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

林丹汗和大明朝结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在这之前,双方就曾经“缔结”过一次“盟约”,但却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最终把“盟约”撕毁,再次回到时战时和的尴尬局面。

随着张宁的出现,大明朝对蒙古的渗透越来越明显,虽然这已经引起了包括林丹汗在内的蒙古老牌勋贵的警惕,但却无力阻止,更无力同时在两条大的战线上发动战争。

在不可能同时对后金和大明朝开战的情况之下,和大明朝结盟也就成了一个迟早会出现的必然现象。

而宣慰军和林丹汗的蒙古大军所形成的“战略默契”则成为这次结盟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宣慰军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让蒙古人印象深刻。

虽然这个盟约还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进一步商讨,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针对后金的战争势在必行。

林丹汗要夺回在辽西一带的东蒙古各部,大明朝也想着在辽西有所作为,双方有着共同的敌人和共同的目标,自然一拍即合。

趁着京城保卫战的机会,林丹汗趁虚而入很是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八旗军撤回去之后,对林丹汗的大军一番迎头痛击,不得不吐出很大一部分战果。

这让林丹汗变得更加清醒,愈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还不具备单独挑战金军的实力。

他希望明军能够和蒙古军一起发动大的攻势,就算不能消灭共同的敌人,也要在战略层面上大幅削弱金国。

按照林丹汗的部署,今年七月份,蒙古军还会发起大的攻势,希望明军能够在战略上进行配合。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战略层面上的进攻,约莫会持续到入冬以后。如果大明朝没有做出相应的配合,或者没有足够强有力的表现,则会成为事实上的“背盟”。

为了履行盟约,朝廷和崇祯皇帝本人希望宣慰军做好准备,最迟在十月份之前在辽西一带发动攻势。就算是不能作为主力,至少也得起到很强大的前置作用。如若不然,大明朝的尊严和朝廷的体面就无法维持了。

军事事物一旦涉及到政治层面,就会变得非常麻烦。

这份蒙古与大明朝的盟约,打乱了宣慰军的既定安排,这让张宁非常的无奈。

“我知道张宣慰有难处,可这毕竟是关系到朝廷大计,咱们这些个做臣子的,得想方设法的体谅万岁的苦衷……”曹化淳苦口婆心的说道:“咱家临来的时候,万岁爷就有过交代,不管你张宣慰有什么难处,直管提出来,万岁一定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我想……”

还不能张宁列出自己的难处,曹化淳就接着说道:“如今国事艰难国库空虚,户部的堂官们还在和万岁打官司呢。钱粮的事儿你就不要再给万岁添麻烦了……”

张宁最需要的就是钱粮,偏偏这也是崇祯皇帝最为难的事情。

既然钱粮之事不能说,说了也是白说,那还是别说了吧。

“既然钱粮之事连万岁都一筹莫展,那……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甚好,甚好,回京之后,咱家就说你张宣慰这边没有什么难处,保证可以在十月份之前出兵辽西,这样说可以吧?”

“事已至此,也只能这样了。”

“其实吧,万岁不是不知道你的难处。我就和你直说了,最近这几个月来,参你的折子不少,大多是在说你与民争利的事情,万岁全都替你压下来了,这份知遇之恩……啧啧,真是没的说……”

所谓的“与民争利”,必然是在说张宁垄断对蒙贸易的事儿。虽然统购统销是经过朝廷同意的方略,但大明朝的事情素来就是如此:帮忙的没有几个,扯后腿的反而有一大群。

好在崇祯皇帝对张宁寄予厚望,把这些个弹劾参奏之事全都压了下去,也算是在政治层面上对张宁的巨大支持了。

但是,崇祯皇帝的这种支持愈发的让张宁感到不安。

崇祯皇帝做事操切急躁,最是急于求成,总是希望能够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看中了谁,就会大力提拔支持重用,但他却缺乏长远目光和坚韧的性格,往往半途而废……

当初袁崇焕住持两辽军务的时候,崇祯皇帝同样对他百般信赖万般支持,同样压下了很多参奏他的言论。但是,当五年平辽的诺言化为泡影之后,那些参奏的言论全都变成了罪名。

如果张宁不能在辽西军务上有所作为的话,说不准就会步了袁崇焕的后尘。

公然违抗皇帝的旨意肯定不行,也就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了。

好在张宁对宣慰军的战斗力很有信心,就算宣慰军的规模还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应该也不至于出现太过于不堪的局面。

新式军队和新的战法,会对旧式军队形成碾压效果,对于这一点,张宁还是很有信心的。

四日之后,曹化淳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临走之前,送行的张宁特意送上了一份小小的仪程。

“张宣慰,这是什么意思?”

“曹公公远来辛苦,一路风寒劳顿,宁无以为报,只是送了些土特产给公公带回去……”

曹化淳哈哈大笑着拍了拍那个小小的箱子,根本就没有打开看就直接说道:“若我所料不错,这里头装的应该是黄白之物吧?”

不管怎么说,张宁也算是一方大员了,而曹化淳又是崇祯皇帝身边的红人儿,怎么可能只送些三文不值两文的土特产?

直接送金银,比送其他的东西更有用。

尤其是这些个宫里的宦官,因为身体残缺的缘故,对于声色犬马的东西没有多大兴趣。同样是因为宦官的身份,在官场上有着天然的限制,在美色和权势方面都变得消极之后,对于财货的追求也就变得更加强烈了。

几乎每一个内宦太监都对钱财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求,所以张宁专门弄了一箱白银作为礼物送给他。

这样的宫廷内宦,最好还是打发舒服比较好。

既然曹化淳已经猜出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张宁也就没有否认,只是微微一笑。

“张宣慰啊,我也知道这是官场上的规矩,更知道你们这些个外臣存的是什么样的心思。无非就是希望我们这些万岁身边的人少给你们添麻烦裹乱,遇事多多美言提前知会,这个我懂!”曹化淳的面色一肃,语重心长的说道:“财帛动人心,金子银子的谁还能不爱了呢?若是别个送的,我也就收了,而且收的问心无愧。但你张宣慰的钱财,我却收不得!”

“咱家虽然身子残了,但这双招子还算够用。咱们大明朝这么的文臣武将内外重臣当中,哪个是混日子的哪个又是图富贵的,哪个是虚支应哪个做实事的,我还能看得出来。”曹化淳拍了拍张宁的肩膀头子,笑呵呵的说道:“你张宣慰做的实事,是真正做事的人,你这钱财我就不能收。”

“咱们的万岁爷也是做实事的英主,每日里三更不眠五更即起,事事临渊履薄谨慎小心,图的就是再现我煌煌大明的太平盛世……”曹化淳说道:“张宣慰就莫要用官场上的那一套来对我了,只需好好做事,带领宣慰军打出一个辉煌大胜的局面,就足够了!”

这番话说的义正辞严,反而把张宁给说愣了。

在张宁固有的印象当中,这位曹化淳曹大太监就应该是那个“开门献城”的“奸佞小人”,就应该是爱财如命的贪婪嘴脸,想不到却是这样的一番作为!

难道说,这个大明朝和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大明朝已经不一样了?

在张宁的记忆中,京城保卫战之后没过多久,袁崇焕就被处于极刑,千刀万剐死的极惨。但这都已经转过年来了,还是没有听到袁崇焕的消息。

也就是说,现在的袁崇焕还没有死,还被囚禁在监牢之中。

个中原因张宁并不清楚,他也不想弄清楚,只是越来越清晰的察觉到一个事实:历史的走向出现了一个细微的偏差。

袁崇焕还没有死,曹化淳俨然就是一位正人君子……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大明朝的历史已经和自己记忆中的那段历史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异。

难道说,蝴蝶效应出现了?

从深圳来到大明朝的张宁已经成了那只扇动翅膀的小蝴蝶?形成的风暴已经开始改变历史了吗?

张宁还不敢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