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千足够

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千足够

到了十月初的时候,经内阁拟定皇帝奏准,事蒙宣慰司升格成为西北宣慰都司,张宁也顺理成章的成为钦命宣慰都指挥使,允挂礼部尚书衔。

大明版图之中,总共有分两京一十三行省,除此之外,还有西番与奴儿干两个都司。

西番主要负责亦里巴里一带,随着亦里巴里的分裂和持续的战争,吐鲁番、哈密、哈萨克等不时叛时顺,西番都司也早就名存实亡了。至于负责东北事物的奴儿干都司,随着努尔哈赤的反叛,早已不复存在,作为一历史名词仅仅只是留存在纸面上。

因为张宁的功劳,长城以外的各个蒙古部落大多已经内附,为了便于管理和政治的需要,正式成为西北宣慰都司。

宣慰都司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建制,名义上和行省是一个级别,但却比行省大的多。仿奴儿干都司旧例,西北宣慰都司不属于地方行政单位,而是归朝廷直接管辖。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说,现在的张宁已经可以算是一方诸侯了。

为了防止出现唐朝末年的“诸侯割据”“藩镇做大”的局面,大明朝的这些“一方诸侯”权利稍小,尤其是在人事任命上,依旧需要接受朝廷的辖制,而不是一个自行其是的“独立王国”。

在自己的地盘上,宣慰使以下的各级官吏,包括、宣抚、安抚、招讨等官员,都是朝廷委派。辖区内那些个蒙古王爷、贝勒则仿照西南土司的惯例,基本都是由原本的蒙古亲贵出任。

比如说纳颜部的温珠大贝勒,已被朝廷正式册封为纳颜萨勒巴布尔汗,意思就是“纳颜部的太阳王”。西伦部的首领诺尔布则被册封为“西阿尔斯兰汗”,翻译成汉语差不多就是“西伦狮子王”的意思。

这些个五花八门的“汗王”全都领郡王爵位,每人都需要派遣自己的儿子都北京去“学习”。“学成归来”之后则会成为“世子”,也就是说这些个汗王们是可以世袭的。

这其实就是“入京为质”的意思,也是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控制边缘藩属地区的常用手段,虽然事实上效果并不怎么理想,也算是走了一个形式上的过场。

事实上,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汗”“王”都归张宁节制。

虽然他们的爵位和官职比张宁高了好几个级别,但宣慰军才是决定一切的武装力量,就算是封他们当玉皇大帝,那不也是也得有大明朝的“册封”才管用的嘛。

至于说张宁挂在那个“吏部尚书”衔儿,看起来好像是朝廷大员了,其实一点实际作用都没有,仅仅只是一种礼仪的体现罢了。

按照惯例,这些个接受朝廷册封的蒙古藩王,每年都要去往京城朝拜大明天子,一应的迎来送往事宜都需要张宁这个“礼部尚书”来办理。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这些个蒙古部落并不是大明朝倚仗着强盛军威打下来的,而是主动内附过来的,朝廷当然要以礼相待……

镇守边地尤其是藩属之地的大臣,大多会挂一个听起来很“帅气”但却没有多大实际作用的虚高的“空衔儿”,早就国朝惯例了。蓟辽督师袁崇焕还挂过兵部尚书衔儿呢,宣慰蒙古的张宁挂一个礼部尚书的空衔儿完全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宣慰大人,职下奉命前来听候差遣。”年轻的卢象升虽然是税吏出身,但举手投足之间却多了几分行伍气概:“有什么吩咐还请大人示下。”

在京城保卫战当中,卢象升的表现给张宁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专门点了他的将,将他调到自己身边来。

作为新内阁首辅周延儒最器重的军事将领,张宁的要求几乎不打折扣,报一条准一条,很快就得到了批准,把卢象升调了过来。

“斗瞻,这次把你调到这边塞苦寒之地,委屈你了……”

“报效朝廷不分南北。”

因为在京城保卫战当中有着卓越表现,朝廷原本是想把卢象升派遣到怀疑一带任职,却在张宁和周延儒的作用下,最终来到了蒙地。

“你这次带了多少人过来?”

“一千六百人。”

卢象升带过来的这些人,全都是协军中甄选出来的健者。虽然战斗力比较一般,但却能够做到令行禁止,很是有几分强军的底子。

当初在京畿和辫子兵对敌之际,虽然打不过敌人,却能够死死的缠住对手,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卢象升指挥有方之外,最主要还是兵员的素质比较高。

张宁的意思就是从这些人当中再加以甄选,用来扩充宣慰军。

全新的军队,全新的战斗模式,使得宣慰军不需要多么勇猛的战士,而是需要更多绝对服从命令的螺丝钉。

“临来的时候,首辅大人曾经亲自面见职下,说起过扩充宣慰军之事……”卢象升非常直接的说道:“首辅大人的意思……就是现在的宣慰军规模太小,兵员甚少,若是宣慰大人想要广为招募的话,可以到燕赵之地征兵,朝廷里头一定会多给方便……”

整个宣慰军,满打满算才两千多战兵,这个数字和规模实在是太少了,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军卫。

周延儒刚刚上位首辅之位,急于在军事上有所表现。而眼下最大的机会就是原本由张宁提出的“正守奇攻”的战略。

只要宣慰军能从西边发起攻击,哪怕只是取得一点象征意义上的胜利,也是周延儒是一个极大政绩。

按照周延儒的意思,张宁就应该大大扩充宣慰军的规模,尽快发起攻击。只要“正守奇攻”的战略能够显露效果,他的内阁首辅之位自然就会稳如泰山。

“先从你代来的这一千六百多人中甄选一些健卒出来,学习火器的使用和宣慰军的战法。至于进一步扩充宣慰军一事,不宜操之过急……”

对于扩充自己手中军队这种事情,几乎所有的军事将领都求之不得,唯有张宁对这个事情保持着保守的态度,不同意在短时间内把宣慰军扩充到一个很大的规模。

不是他不想扩充宣慰军,而是做不到。

火器新军和传统的旧式军队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个人的勇武和规模并不能决定一切。反而是娴熟的操练和对命令的绝对服从更加重要。

还有一个制约宣慰军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根本因素,那就是钱。

火器新军完全就是白花花的银子硬生生堆起来的,对于后勤给养的依赖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如果手里没有足够多的资材,所谓的扩军不过是空谈而已。

卢象升曾经亲眼目睹过宣慰军的战斗方式,对于这种全新的兵种和完全陌生的战斗方式充满了期待,尤其是京城保卫战当中,宣慰军力敌数倍精锐的敌人,而且是在敌人最擅长的野战当中,依然能够打的有声有色,实在是普天之下第一能战之军。

年轻的卢象升满脑子都是强兵强军报效朝廷的想法,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学会张宁的本事,编练出一支强大的新式军队。

张宁的宣慰军,才两千多人,再加上蒙古各部的杂牌军,就能在京城保卫战当中力敌数倍敌军,确实给所有人留下了非常惊艳的感觉。

崇祯皇帝曾经说过,只要有一支这样的军队,也不需要太多,只要达到十万战兵的规模,大明的江山就犹如泰山之靠。

崇祯皇帝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的心意。包括现如今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在内,都把组建十万火器新军当成了一个重要的军事发展方向。现如今对张宁的各种支持和政策倾斜,也是在朝着这个方向距离,就是想把宣慰军当做是一块“试验田”。只要宣慰军能保持以往的战斗力和优异表现,就真的准备大起新军了。

朝野上下,都对张宁张宣慰的宣慰军充满了期待,还有张宁本人不那么乐观。

十万火器新军,那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整个紫禁城卖了都凑不出那么多银钱资材。如果大明朝的经济状况的真的允许编练十万火器新军……皇太极早被剿灭无数次了,又何至于出现被辫子兵一路打到北京城下的局面?

大明朝的颓废局面,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在军事层面上,而是在经济层面上。

十万火器新军啊,用来对付一个皇太极,绝对是巨锤砸蚊大材小用。这样是有这样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直接称霸世界了。

别说是十万,哪怕只是掌握一万火器新兵,也可以做到平推横扫,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摧枯拉朽,瞬间击破所有的敌人。

在张宁的估算当中,从侧翼出击进攻皇太极的金国,有五千火器新军已经够用了。

现在的阶段性目标,就是把宣慰军的规模扩充到五千。

但这依然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因为张宁早就对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打过包票,扩充宣慰军之事不动国库的银子,不用朝廷的一分一文。正是因为这个许诺,正是因为可以不花钱,所以朝廷才会用如此大的力度支持张宁。否则的话,仅仅只是扩充军备的那笔银子,就足以让对他大力支持的崇祯皇帝和内阁大臣们改弦易辙……

钱呐,现在最需要的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