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一百九十一章 谈判桌后

第一百九十一章 谈判桌后

袁崇焕的这份奏报和张宁的那一份不尽相同,说的更加细致也更有条理,但大多是一些推测之言。

“……虏军少粮,艰苦难度,今抵近侦之,敌有大动之嫌。忧虑敌之处不在于抢攻辽地,而在于宣、大一线,朝廷宜知之……”

作为蓟辽督师,袁崇焕能够调动的资源比张宁要多的多,同时也能知道更多金国的内部事务:金国缺少钱粮的迹象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根据细作的侦查,皇太极正在大肆抽调人马,频繁调兵遣将,显然是要有什么大动作。

两辽防御坚固,不怕金军强行攻打,而且皇太极也没有那么傻,在“宁锦大捷”之后应该不会再硬碰硬的蛮干了。真正值得忧虑之处就在于,金军有可能会绕到蒙古,然后攻击宣府、大同一线。这条防线若是被击破,京畿就真的很危险了。

两份奏报虽然有些出入,但指向性却非常明确:金军要有大动作了,而且极有可能会经蒙古而入关内,最有可能遭受攻击的就是京畿一带。

于是乎,崇祯皇帝就以袁崇焕和张宁的这两份奏疏为基础,开始筹划起应对之策。

到了九月下旬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情报汇集过来,金军的动作越来越明显。从大名、保定、河间诸军司抽调出来的兵力纷纷北上……

十月初,金军兵分两路突然南下。西线经虎口关入大同府之后又分成东西两支,西边的那支威胁行都司(现在的大同),东边的那一支则一路穿插,绕过了宣府的怀安又回到了大同左近。

怀安大同一线是重点防御区域,大军云集相互策应,倒也不怎么担心。只是那东路军似乎不大好对付。

金军的东路大军由长城碍口而入,仅仅只用了四天的时间,就兵临遵化城下了……

就在大明朝廷还在忙着应付入关的金军之际,张宁也没有闲着。

金军入关的消息就消息是一支兴奋剂,让张宁变得空前活跃。

没有哪怕片刻的犹豫,马上征调纳颜诸部、东西两伦部以及刚刚征服的图尔巴林诸部,拼凑起六千蒙古大军,再加上宣慰军的两千多战兵和同等数量的辅兵,总兵力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破万了。

蒙古人打仗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方式,动辄举族为兵倾巢而出,在张宁势力范围之内的这大大小小十几个部落,虽然只拼凑出六千多战兵,但辅兵的数量却大的吓死人,几乎动员了一半以上的丁壮。

这支规模空前的队伍,最核心的作战部分当然是宣慰军的那两千多火器兵,其他不过是些协同作战的“伙伴”而已。

这支番号杂乱人数众多的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席卷,只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征服了托克托部,然后继续东进,朝着和林格尔一带进发。

几乎与此同时,北边的蒙古大汗林丹也有所动作,做着和张宁一样的事情。

趁着金军南下的机会,打死吞并附近的蒙古部落。当然,站在林丹汗的角度来看,这根本就不算是吞并,而是收复,只不过所有的手段过于血腥激烈了一些而已。

先是占领了土默特右部,然后又“收复”了左部,愿意表示臣服的则“恩养之”,否则的话……就是刀子说话了。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怪事:察哈尔右旗派遣使者前来和张宁谈判。

使者提出的条件非常简单明了:察哈尔右旗愿意归附大明,前提条件是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至少,张宁必须保证部众的安全。

整个察哈尔旗都是林丹汗的“固有地盘”,所有的部众都是黄金家族的下属,这是沿袭了近四百年的传统,但这个传统确在四年之前打破了。

当年莽古尔泰征伐蒙古的时候,察哈尔各旗依旧效忠于黄金家族,和莽古尔泰大战一场,但是关键时刻林丹汗却把他们给抛弃了。

因为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人口,察哈尔各旗根本无力自保,只能在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投降。没过多久,林丹汗又杀了回来。

当时的察哈尔右旗率先“反正”,再次投入到林丹大汗的麾下,并且作为急先锋攻打过昔日的战友察哈尔中旗。如果林丹大汗能够善待这些人,定然能够收服其心,想不到的是,时间刚刚过去一年,当莽古尔泰再征蒙古的时候,林丹汗又做出了“卖队友”的行径,为了自己的利益又把察哈尔右旗给卖了。

连续在同一个坑里栽了两次跟头,这一次察哈尔右旗学了乖,完全抛弃了黄金家族这个概念,铁了心的跟在金国的屁股后头混日子了。

只不过这个日子过的并不好,一来是因为有过反复的经历,很难再次取得岳托的信赖,再者也是因为曾经攻打过近邻,弄的里外不是人,处境非常尴尬。

这次岳托一撤,重新占据优势的林丹汗必然会血腥报复。

为了自保,唯一的办法就是投靠张宁。

虽然这个事蒙宣慰大人的实力远远比不过蒙古大汗林丹,但他身后还站着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明朝呢。

这个时候的大明朝,还没有破败到随便什么人就可以骑在脖子上拉屎的地步,虽然在对外作战中败多胜少,但昔日的荣光仍在,至少还维持一个天朝上国的架子,在一些小部落的心目中依旧是一个深固不摇的存在。

对于张宁而言,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若是接纳了右旗,一定会触怒林丹汗。

一直以来,虽然从未有过任何和林丹汗结盟的举动,事实上张宁也没有这个权限,林丹汗再怎么落魄,也没有落魄到和一个宣慰使结盟的程度。

虽然张宁的宣慰军和林丹汗的蒙古大军不是盟友关系,但却因为共同的敌人而拥有了很高程度的默契,比如说七月里林丹汗被岳托倒卷的时候,正是张宁一手“围魏救赵”帮他解了围,不管林丹汗如何看待这个事情,事实终究是事实。

要是把察哈尔右旗吞下去,就等于是在林丹汗的碗里抢肉吃呢,到时候两军一定会迎面相撞,几乎铁定会打起来。

真要是出现了这个局面,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要是放任察哈尔右旗被遭受灭顶之灾,就等于是白白丢了一块肥头,实在有些舍不得。

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张宁还是决定先吞下这块肥肉,把察哈尔右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至于林丹汗那边,就只能采取政治方法来解决了。

张宁特意准备了一份礼物,派遣文秋池作为使者,专门去和林丹汗方面去做沟通。

与此同时,张宁率领一部分人马在察哈尔右旗的指引之下,顺利进驻。

高高飘扬的日月火纹旗,给惶惶不可终日的察哈尔右旗部众带来了一丝踏实的安全感。

虽然这只军队的数量不多,似乎打不过林丹汗的大军,但这支队伍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帝国,林丹大汗未必有直接和大明朝撕破脸皮的胆量!

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胆量上,这绝对是一个错误,张宁当然不会那么天真。

林丹汗的胆量绝对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大,而且要大的多,当初他甚至攻打过大同府,直接就和大明官军开兵见战了,现如今又有什么不敢的?

派遣文秋池作为特使去谈判,当然存在妥协和利益交换,但是最主要的倚仗还是来自于宣慰军的战斗力。

不能在战场上拿到的东西,就永远不可能在谈判桌上拿到。

必须展现出自己的实力,让对手有所忌惮,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谈判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张宁已经找到了一个目标:东北方向上的察哈尔中旗。

作为使者的文秋池根本就没有见到林丹汗本人,所谓的谈判也就无从谈起了。

林丹汗只是派遣了一个内侍接待了文秋池这个大明使者,收下了他的礼物和张宁的书信之后,就再也没有了音信,态度之冷淡可见一斑。

文秋池是带着使命来的,却始终见不到林丹汗本人,甚至连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都见不到,心中早已焦急不耐,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冷板凳。

一直到了第九天,林丹汗终于同意和文秋池见一面了。

这个消息让文秋池的随行人员万分欣喜:等了这么多天,终于可以见到蒙古大汗了,张宣慰交代的使命也终于可以完成了。

如何在谈判中争取更大利益,怎样才能维持大明朝的体面,言谈举止甚至是每一句话都需万分讲究仔细斟酌,众人早就下了细细的水磨功夫,甚至连发言稿都准备了好几份,专门用来陈述利害说明形势,动之以情诱之以利兼而有之,相信一定可以打动林丹,顺顺利利的完成章宣慰的托付。

只有文秋池本人,对于这场重要的谈判保持着一个非常冷淡的态度。

从林丹汗决定要见宣慰军的外交使团那一刻开始,谈判就已经算是达成了,所谓的见面商谈不过是象征性的走个过程而已。

张宣慰说的那句话实在是太对了:不能在战场上拿到的利益,就永远不能在谈判中得到。

林丹大汗愿意和文秋池等人正式商议谈判事宜,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张宁已经把察哈尔中旗给打下来了。

只要在军事上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林丹就一定会很认真的考虑谈判桌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