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三人之礼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三人之礼

若是派遣地方军卫过去,怕有两军相争之事发生,若是由宣慰军单独占领,有担心实力不足会得而复失,这就有点麻烦了。

商议了好半天,五花八门的意见提了很多,但却没有一个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最终还得征求一下杨绍廷的意思。

毕竟他是宣慰军的二把手,知根知底的人。

“既然能歼灭数倍敌军精锐,便成守得住。”对于宣慰军的战斗力,杨绍廷还是很有信心的,尤其是经过连番血战之后,更对宣慰军的新式战法有了深刻的了解,甚至已经升级成为一种盲目的自信。

只要岳托不调五千以上的战兵过来,就不必有任何担心。

五千战兵?岳托的总兵力才有多少?连番挫败损兵折将的情形之下,怎么可能再抽调五千战兵出来?、

对于完全没有可能的事情,自然也就不需要担心了。

“不光是驻守,还需开拓进取。”

新获辉煌大胜,局面刷新,崇祯皇帝意图进取,而不是仅仅只守住那片已经到手的地盘儿。

“据臣所知,近日便会有不少四百的新兵从开赴两伦。锅盖川一直在招募悍勇之士,训练精良之兵,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兵力充足……”

张宁建设的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闭合系统,物资的生产、运送和使用,人员的招募、训练和形成战斗力,已经基本成型,无需借助太多的外力。

既然宣慰军有正在训练当中的兵源,那就算了吧,还是别再多此一举的派遣地方军卫去协同驻守了,免得到时候真的出现不忍言的变故。

“张宣慰深知朝廷艰难,临行之际曾嘱咐于臣,万不可持功而傲,更不能索要丰厚赏赐,一定要多多体谅朝廷的难处,时时事事为朝廷大局着想……”

这话说的……感动的崇祯皇帝都要热泪盈眶了。

军队立功,肯定是要大肆封赏的,光是用虚头巴脑的爵位和空衔肯定不行,一定要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于那些苦战的士兵而言,没有什么比钱财粮米更加实惠的东西了。

但是现在的朝廷是真心穷啊。

连崇祯皇帝大婚的钱都是东拼西凑临时筹措来的,边军的军饷都拖欠着呢,国库里已经空的要饿死老鼠了,哪里还有那么多钱粮去赏赐功勋人员?

但有功是一定要赏的,却又拿不出足够多的钱粮,正在犯难之时,张宁和杨绍廷能够说出这么体贴的话来,足见一片赤诚报效之心。

“赏罚分明本是朝廷法度,”明明已经拿不出像样的赏赐,崇祯皇帝却还在说这冠冕堂皇的话语:“有功必赏也是应当的,朝廷再怎么艰难也不会吝惜赏赐……”

口口声声说着要给赏赐,但却绝口不提赏赐的细节,只是空泛的说了句“有司详议以论封赏”就再也没有下文儿了。

一直过了两日,正式的封赏才算是下来了:加封杨绍廷为二等忠诚伯,挂翰林衔,官升一品两级。

一个二等的伯爵爵位,这玩意真心意义不大。至于那样翰林衔……要是京官的话还算不错,但他一个地方军司的监军,终究是不可能通过翰林而入内阁的,所以也就是满足一个文人的虚荣而已,真正还算比较实惠的则是官职直接升了两级。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赏赐:赏钱六万缗,米四千石,不过眼下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现成的钱财和米粮,只能从张宁应缴的税金中抵扣。也就是说这只不过是空头支票,具体还要到张宁那里去兑现才行。除此之外,还有四千匹锦缎,这个是直接从江南置办局调拨过来的,到时候直接送到锅盖川,也算是暂时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吧。

真正拿到手的,就是九千引盐和两斛珠玉,两千多匹布帛、十几车皮货,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这些个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看就是从内库里边清扫出来的陈年旧货,真心不值几个钱。

朝廷显然也知道这样的赏赐有点拿不出手,所以想方设法的在别的地方做出补偿。

比如说,杨绍廷递交上去的有功人员名单,朝廷就不折不扣的全都照准了,而且封赏的规格高的吓人。

如此激烈大战,立功人员甚多,比如说路秉忠这种并不是功勋卓著的从七品,直接就升了正七品。八音那顺这个马贼的二当家,也很顺利的成为正七品的朝廷命官。

光是九品以上的空白告身,朝廷就给了四百多份。

反正那些个立下战功的士兵也吃的是张宁的米,拿的是张宁的饷,朝廷当然乐于封个空头的官职,还能省下一大笔钱粮呢。

虽然九品官职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无数升斗小民而言,则是换了一个出身,有了一个前程。

这就等于宣慰军中突然冒出来四百多个有品阶的官员,简直就是人人都有官当,人人都是“朝廷命官”了。

等杨绍廷带着朝廷的赏赐跋山涉水回到西伦的时候,已是第二年的正月中旬了。

总的来说,监军杨大人并没有带回来多少好东西,不过宣慰军的士兵们也不是很失望。

一来是得了个九品甚至是八品的官职,终于不再是小民大头兵,而是摇身一变成了有品阶的官老爷。虽然这样的官职不代表任何实际权力,但却可以享受一定的待遇,回到老家之后不仅可以免税,还能象士绅一样在县大老爷面前有个座位。

最要紧的是宣慰大人张宁说了:“朝廷的封赏我一定会兑现,粮米钱财正在筹措,依照功劳的大小各有所得,绝对不会亏了血战一场的兄弟们。”

到了二月初的时候,乌方石终于来了。

带来了大量的钱财粮米,丝绸布帛,还有十几门刚刚铸造完成的袖珍型火炮。

这些东西全都是张宁张宣慰临时筹措用来酬谢军功的封赏,很快就分发到了士兵们的手中。

这些个当兵的家伙一个个喜笑颜开,有些人直接就胡吃海喝起来,也有些人则小心翼翼的把这些卖命钱积攒下来,半公开的给通译的车马夫塞点好处,让他们把这些东西送回老家去……

不知不觉已经,北风已没那么刺骨了,天气渐渐转暖,封冻了好几个月的伦河又开始欢畅的奔流起来。

当今年的第一场雨落下来的时候,“青草节”开始了。

这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却没有准确的日期,通常都是第一场雨落下来之后就会择期举行,庆贺新的牧草开始生长,预祝这一年风调雨顺牲畜兴旺。

以前的时候,“青草节”都是各个部落独自举办,今年有了宣慰军的缘故,东西两伦和纳颜部一起举办了。

部落里的男子们穿着色彩艳丽的摔跤裤,脖子上围着五彩的羊毛巾,全都腰扎彩带脚穿高筒皮靴,抬着一个用干草扎制而成的不知是“牛神”还是“羊神”的神魔像绕着部落游走好几圈儿。

部落里的女人们则端着木碗,将木碗里的羊奶泼向那个干草扎制的神像。

拄着拐杖的姚三儿问身旁的姬黑盆:“他们这是在干啥?”

“好像是在祭神吧?”

“那个头生双角的东西到底是牛神还是羊神?他们要是信这个的话,怎么不修建庙宇香火供奉?泼羊奶算怎么回事?”

姬黑盆笑道:“我估计这是他们的风俗。”

“这个风俗可真怪。”

“哎,哎……”姚三儿用胳膊肘使劲的捅了姬黑盆几下:“看见了没?仨人呐也在那边呢。”

“仨人呐?在哪?”姬黑盆扬起脖子,极力在人群中寻找着,很快就看到了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果然是东伦女子仨人呐。

现如今,姬黑盆的伤势已经老固,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却已可以独立生活,早就离开了仨人呐的帐篷归队了,但却始终忘不了这个东伦女人对自己的照料之情。

奈何双方言语不通,吃饭睡觉这种比较直观的事情还可以用手势来凑合着表达,但感谢的心思却很难表达的出来。

再次看到东伦女子“仨人呐”,回想起这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姬黑盆还是很感动的,调头就往回跑。

姚三也拄着拐杖跑开了。

时间不大,二人分别抱着一匹锦缎回到了“青草节”现场。

看着对方手里的锦缎,二人相视一笑,顿时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歪好人家接屎接尿的伺候过咱,咱不能没心肝。”姚三儿把手里的锦缎塞给了姬黑盆:“我腿脚不方便,你去送给她吧。”

姬黑盆朝着东伦女人跑了过去,二话不说,直接把那两匹锦缎往“仨人呐”的怀里一塞。

东伦女人楞了一下,看到姬黑盆的面容,顿时就笑了,指了指他的右肩,脸上带着询问之意。

姬黑盆的骨伤还没有好利索,但却故意做出一个很大的动作,尽管还是很疼,却故意做出一副“其实我一点都不疼”的样子,朝着这个东伦女人不住傻笑:“好了,我的肩膀子已经全好了,别挂念我。”

“这个是我送你的。”又回首指了指远处的姚三儿:“这个是他送你的,明白了吗?”

看到远处的姚三儿,东伦女人竟然直接朝着他走了过来,指着他的断腿蹦跳了几下。

姚三嘿嘿的笑着:“现在我还拄着拐呢,蹦不起来,黑盆兄弟说给我做一条假腿,肯定能蹦半天高,你家的羔子还剩下几个?”

前些日子,东伦女人家的羊诞下了几窝羊羔,因为天气寒冷冻死了好几只,心疼的“仨人呐”只掉眼泪。

怕她听不懂,姚三儿有模仿着羊羔的样子咩咩的叫了几声。

东伦女人顿时心领神会,伸出两只手来,屈起大拇指朝着姚三儿比划了一下。

“活下来九只羔子,不错呀,等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家的羊就更多了哩。”

也不知“仨人呐”有没有听懂这句话,三个人全都哈哈的大笑着,好似相知相似多年的至交好友一般。

“仨人呐”从发辫上扯下两串松石,分别塞到姚三儿和姬黑盆的手中。

“这是啥意思?回礼吗?”

“仨人呐”点了点头。

“你说你,咱们这关系还回啥礼呀,别这么客套,好吧,那我就先收起来了。”

姬黑盆也笑着收起了那串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