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一百三十四章 求你借钱

第一百三十四章 求你借钱

刚一回到锅盖川,就看到了隆丰号的车马队。

六十多车粮米,十几车丝线、布帛,另有铜、铁、五金器若干,浩浩荡荡一字排开,场面蔚为壮观。

这些东西是隆丰号胡家曾经答应过张宁的,暂时不用支付银钱,等剩余的盐引下来之后再行抵消,也就是所谓的“赊欠”。

这本就是说好的生意,只要按照顾规矩核对、入库也就可以了,让张宁没有想到的是,领队之人竟然胡祖荫。

作为晋商巨擎,隆丰号的拿总之人,胡祖荫基本已不再过问具体的细节,更不会轻易离开隆丰号“总部”亲自“送货”。

“张抚远的事情,自然是要万分谨慎的。”身材矮小神态谦和的胡祖荫更象是个饱经风霜的乡野老汉,而不是一方巨商,连说话之时都显得非常谦卑恭顺,活像是个谨小慎微没有见过世面大世面的乡巴佬,“为了这些货物,张抚远亲自去往胡家庄皮鼓堂,老朽若是不亲自押送,岂不是显得轻慢了?”

“胡老掌柜客气。”

“前番张抚远在皮鼓堂谈及之事,老朽又仔细考虑过……”胡祖荫打了个手势,旁边的贴身伙计马上递过来一方小小的木匣。

木匣打开,里边是一沓子钱票。

“这是十万钱票,请张抚远查收。”

前些日子,张宁去往胡家庄就是为了借钱,但却碰了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胡家不打算借给他那么多钱,而是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可以通过赊欠的方式先给他一些急需的货物,到时候你盐引来冲抵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胡祖荫却忽然改了主意,竟然亲自送过来十万钱票。

钱票和银票是两个概念。

钱票并不能象银票那样直接兑换真金白银,这只不过是隆丰号内部的“流通货币”,用了这些钱票,就可以购买隆丰号的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和直接借给他十万两银子差不多,只不过不能买别家的货物只能把胡家作为唯一的“供应商”。

“前番胡掌柜还说……此事需慎重再三,不愿冒险……今天这是怎么了?”

“做生意吗,哪有不冒风险的?”胡祖荫呵呵一笑,满脸都是憨厚的神态:“我们隆丰号想在张抚远这里赚点利头,自然要承担些风险。再者说了,张抚远与我隆丰号打交道已非一日,信任还是有的……”

作为一个年老成精的商人,最要紧的并不是利润,而是本金的绝对安全。前些日子还不愿意出借呢,现在却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竟然亲自送来了十万钱票,这让张宁觉得很不对头。

稍一思量,马上就想明白了。

他并没有伸手去接那个木匣,而是笑问道:“朝廷的旨意下来了?”

“张抚远果然心思通透,老朽佩服!”胡祖荫笑道:“朝廷要在锅盖川设西北宣慰司,由张抚远你出任宣慰使,总理事蒙诸事,老朽先为张抚远贺了。”

在这之前,张宁就担着一个“钦命事蒙宣慰使”的头衔,是正经的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啊,听起来好像很有几分威风八面的架势,只不过是那一个临时的差遣,是专门为了纳颜部的事情而委任的一个空头衔,和职务、权利等等真正核心层面的东西完全无关。纳颜部的事情了了之后,这个头衔也就没有用了。

自从张宁到京城和崇祯皇帝面对面的说起之后,刚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就动了心,经过一番权衡和考量之后,又和内阁仔细商议,终于为他挣了“宣慰使”的官职。

和以前的那个钦差大臣的头衔比起来,这个“宣慰使”去掉了“钦命”二字,看起来好像是小了,但却意义重大。

专门开设“西北宣慰司”,这是一个职责明确的专属衙门,完全就是张宁曾经对崇祯皇帝说过的“专属专职”。这就意味着“宣慰使”不再是一个临时的空头衔,而是正式职务了。

大明朝从来就没有西北宣慰司这个机构,这是一个新设的衙门,应该的类似于“云贵宣慰使司”

有明一朝,“司”级的衙门绝对不是派出机构,而是正经的直属衙门,虽然给张宁的这个“司”不可能和“陕西行都司”这种行政机构相提并论,却已经可以和省属的衙门平级了,而且是受朝廷中枢直辖的。

按照惯例,这种专属的衙门主官是正四品,只比地方上的分属衙门长官低一品。

大明朝的官职品级和权利、影响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七品的御史显然比七品的县令要高很多倍,品级很低的大学士却是最有可能入阁参与国家决策……

官职品级的高低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职权。没有职权的话,就算是封个传说中的“一字并肩王”,充其量也就是荣誉称号罢了。

“专属专职”的张宁曾经对崇祯皇帝说过的条件,胡祖荫不可能知道,既然他连这个都说出来了,应该不会有假。

“朝廷的旨意都还没有下来呢,胡掌柜就已经知道的这么清楚了,可真是手眼通天!”

“我胡家不过是一介贩货的商贩,如何当得起手眼通天的说法。只不过钱货往来的多了,认识的人也就多了,自然能打听到一些消息而已……”

皇帝的旨意还没有正式下达,胡祖荫就已经知道了官员任命的细节,这可不是什么“打探消息”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内幕交易”了。

胡家的生意能做的这么大,已不仅仅只是低买高卖的普通商贩,肯定还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布眼线安插耳目,甚至贿赂某些“消息灵通人士”,提前获知官方的重要消息,这一套做法对于张宁而言其实一点都不意外。

朝廷要设置西北宣慰司,并且要委任张宁全权总理事蒙诸事,胡祖荫比任何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个消息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才会毫不犹豫的来和张宁“套近乎”。

张宁确实很缺钱,但那是以前,现在的局面已经变了。

今时不同以往啊!

“胡掌柜果然精明过人,”张宁笑道:“我要的是银钱,胡掌柜却给我钱票,就算是按照市价计算,也得六七厘的息吧?这些钱票还只能买你们胡家的货,一来一往,你们不仅赚了利息,还在货上又赚了一笔,可真是好盘算……若是前些日子胡掌柜愿意出借的话,我必然是心存感激。只是现在么……我已不缺钱了。”

“张抚远已从别家腾挪了些银钱?”

你从别处借到钱了?

“钱没有借到,我也不打算再去借了。”张宁笑呵呵的说道:“只要有了差遣,还怕没有人捧着白花花的银子给我送过来么?”

西北宣慰司,这是专门和蒙古各部交易而设立的衙门,张宁又掌管着唯一一个通往套北各部的关口,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

只要有了正经的项目,还怕没有人投资?

总览蒙古各部和西北的所有交易,总理事蒙诸事,这里头有多大的利润已很难说的清楚了。只要朝廷的旨意一下来,根本就不必张宁开口,自然会有其他的商家哭着喊着跑过来“投资”。

晋商可不是只有隆丰号一家。

这么一块肥的流油的肉,谁不想吃一口呢?

“张抚远是在怪罪老朽在皮鼓堂没有出借那十万两?”

就在前不久,张宁主动登门去借钱的时候,胡祖荫还推三阻四的不肯出借,现在却捧着钱票主动上门输款,确实有点那啥……这分明就是前倨后恭势利小人的做派。

“以前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我就要你“高攀不起”,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就因为当初胡家没有借给他那十万两银子,现在就不打算和他们合作,而是准备把对蒙贸易这块肥肉给别人,至少胡祖荫是这么认为的。

张宁哈哈大笑:“胡掌柜看我是那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之人么?哈哈,你错了!”

“那十万两银钱,不论你们是不是借给我,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借给我了是人情,不借也是道理,谁也说不出什么。”

胡家不是正人君子,更谈不上是什么小人,他们只是商人而已。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也是商业活动的驱动力,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力求稳妥也是很正常的考虑。

“商人求利,本就是无可厚非,我才不会因为借不到钱的事情就心存怨念。”张宁笑道:“只是我现在真的不着急用钱了而已。”

只要西北宣慰司的牌子一戳起来,有的是人捧着银子来找我谈生意,我又何必吊死在胡家这颗歪脖树上呢?

“难得张抚远理解我胡家的苦衷,只是这做生意么,最讲究的就是做熟不做生,我胡家和张抚远打交道已非一日,彼此还是信得过的,张抚远又何必另起炉灶去找别家呢?”

你和谁做生意不是做呢?反正咱们两家已经这么熟了,干脆继续做下去好了。

“若是我收了你们隆丰号的钱票,就只能买你们胡家的货……我想别家,比如说乔家、曲家应该也会赊给我货物的吧?”

你的竞争对手肯定也会赊欠货物给我,同样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要买你们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