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控明 第一百三十一章 给我权利

第一百三十一章 给我权利

贵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还要亲自下厨给皇帝做饭,这种事情……反正张宁是不会相信的。

如此反常之事反而让崇祯皇帝的解释显得欲盖弥彰。

真正的原因,张宁已经想到了。

之所以让皇后亲自下厨并且亲自送过来,完全就是因为刚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还没有完全掌控局面。

因为魏忠贤专权,宫廷之内的形势非常险恶,为了提防阉党下毒暗害,皇帝本人的饮食和一应生活细节,全都由周皇后亲自负责。要不然的话,堂堂一国皇后,怎么可能亲自下厨做饭?

登基之初,崇祯皇帝并没有直接对魏忠贤下手,而是想方设法的稳住他。可笑的是,连张宁都能从这些细节当中看出皇帝的态度和立场了,魏忠贤却还被蒙在鼓里,或许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了吧。

崇祯皇帝似乎刚刚想起什么来,对周皇后说道:“今儿个听张卿说了很多独到见解,就边吃边说吧,让张卿也用些,陪朕一起用膳吧……”

这就是戏文里说的赐宴了。

所谓的赐宴,并不是摆上一桌上好的酒席和皇帝一起吃饭。而是在距离皇帝很远的地方格外再摆一张小桌,从皇帝的御膳中端来几个盘子碗碟,就算是赐宴了。

赐宴,是莫大的荣耀,尤其是对于张宁这样的低级地方官而言,回去之后绝对够吹一辈子的了。

进宫之前,曾经仔细研习过奏对的礼仪,但却没有研习过赐宴的礼仪,张宁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动筷子。

“不必拘礼,朕知道你们连早饭都没有吃过……”用筷子头遥遥一指,崇祯皇帝笑道:“随意用些饭食,边吃边说才好。”

虽然崇祯皇帝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且张宁也不是那种把皇帝当做真龙天子的古人,但应有的礼数还是要保持一下的,毕竟这不是人人平等的二十一世纪,而是等级森严的大明朝。

象征性的动了几下筷子之后就停箸不食了,而是专心的继续说起刚才的话题。

总而言之,套北各部的投诚并不是因为他们心向大明朝,而是因为局势使然。一旦局面有大的变动,肯定还会反复。

最现实也最有用的办法当然是使用武力威慑,最好是在附近驻军,让他们不敢降而复叛,但这也是最不现实的做法。

要是大明朝具备染指套北的实力,早就派遣大军碾压过去了,还用得着这么麻烦?

武的不行,那就来文的,只要宣教得利,那些蒙古人一定会有感大明恩德……其实这些也是屁话,真要那么容易的话,派遣几个老秀才过去就足够了,何至于弄了两百多年都没有搞定?

军事碾压,大明朝显然没有那个实力。宣以文教用圣人的大义微言去感化他们,纯粹就是书生义气,根本就没有任何效果。

“以臣愚见,唯有以经济之法进行捆绑……”张宁说到了他的那个“套北贸易圈”的计划……

纵观史籍,历朝历代莫不以农桑为国家根本,鼓励耕织重视农桑是富国强兵的基础,同时对于社会稳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力并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重视农业当然是永恒的真理,但对于商业的抑制就显得有些过头了。从各个方面限制商业活动,堵死商人的仕途之路,利用税收抑制商业发展,对从商人员进行各方面的制约等等。

少年崇祯显然非常清楚的知道农业对于大明朝的决定性意义,听罢了张宁说的“套北贸易圈”计划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感动十分新奇。

利用贸易影响对方,这并是多么稀奇的事情,春秋时的管仲、勾践就曾经用过,无非就是用华而不实的东西削弱敌人的实力那一套做法罢了。

利用商贸互市的机会,给套北各部大量输入丝绸、瓷器、染料和金玉等奢侈品,在换取他们的牛羊皮革等物资的同时,让他们的民风变得崇尚奢侈享乐,这样的战术越王勾践灭吴的时候就曾经用过,总的来说应该还是有效的。

以少年崇祯的见识,最多也就是只能认识到这些了。

看来,这位少年天子还没有明白经济战的含义,更不明白“套北商贸圈”的重大意义。

“万岁,臣所言及的商贸圈并非仅仅只在于此……”张宁开始讲述更深一层的道理:“必要的时候,我们还会输入粮食、盐茶、布帛等物,这是为了加强套北各部对我们的联系。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其内部格局。”

套北各部不是傻子,天然的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注定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奢侈品,更不可能用宝贵的战马、皮革等战略物资交换大明朝的奢侈品。

“商贸必然会让财货加速流通,也会聚集起大量财富,为了争夺财富,各部必然会有所争斗。到时候我们可以择机择人而动,或是拉拢或是打击也就可以进退自如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本是非常浅显的道理,但少年崇祯却听的不是很明白,隐隐约约觉得张宁所说确实有几分道理,却又有点似是而非,所以他对这个事情并不是很认同。

“互市一开,粮米、铁器等物必然流入蒙古,这与资敌何异?”

一旦开了双向的商贸活动,必然会有大量的铁器、粮食等等物资流入草原,这会增长蒙古各部的实力,等于是在事实对敌人的资助,这就是崇祯皇帝对商贸的理解。

这种理解让张宁很是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光想着占便宜,却一点都不想付出,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这样的商贸活动。

“若是开了商贸,蒙古各部……至少是套北各部,必然会得到粮米、盐茶、铁器等等重要物资。但这不是资敌,而是互惠。”

就算有些物资流入到草原上,那些物资也不是白给的,这是交易。

交易是双向的。

“但是,套北各部并非真心内附,与他们好处岂不是有了养虎为患之虞?”

连你张宁自己都说了,包括纳颜部在内的套北各部并非是真心投靠,说不准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反复,对于这种朝秦暮楚的墙头草,给他们好处就是养虎为患,只要他们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机会,就一定会再次针对大明朝。

其实,这也是大明朝和蒙古各部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敌人,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当张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崇祯皇帝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张宁不得不把这个话题引申开来,做出进一步的阐述说明。

在大明朝和蒙古各部之间,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忠诚和友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敌对或者是和平,完全是出于各自的需要。短暂的友好很可能会转变成敌对,而敌对也可能转变成为友好。

敌人和朋友从来就不是绝对的,只有利益才是。

彼此之间都能从对方身上得到利益,才会产生所谓的友好和忠诚。提升到战略高度来看的话,现在的大明朝显然无力同时面对后金和蒙古这两个敌人,分而治之区别对待才是最现实的做法。

连洪太(皇太极)都已经收复了部分蒙古部落,为什么大明朝不能呢?

只要稍微放下身段,就能让以林丹汗为首的传统蒙古势力站在抵抗后金的第一线,哪怕是付出一点点的代价,也肯定比直接两面对敌要好的多。

按照张宁的说法,他的那个“套北贸易圈”计划绝对有着莫大的好处,连崇祯皇帝都心向往之。但是,真正让他绝定大力支持的根本原因却不是出于利害考量,而是成本问题。

按照张宁所说,不需要花费朝廷一分一文,只要给他一个名份,就可以用五年左右的彻底搞定套北各部,同时可以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从西线牵扯后金。

不花朝廷的银钱,不动朝廷的刀兵,就能把套北各部全都化为大明朝的助力,这显然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

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显得十分热切,甚至觉得五年的时间有点长,能不能在三年之内搞定这个事情,操切急躁的性情可见一斑。

“万岁,臣所言之事最是需要细细的水磨功夫,五年已有些勉强,三年是万万不行的。”

“五年……五年……五年就五年。”崇祯皇帝素来就是操切急躁的性格,总是急切的想要把一切都在做好:“若果真如同张卿之所言,实为一个大美事,不妨放手去做……”

这话说的……也忒飘忽了。

这么大的事情,就凭一句话就能办成?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此事若成,臣有一请。”

“讲。”

“需委臣以专权。”

要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可以不要朝廷的银钱,但必须给我“独断专行”的权利。要不然的话,这事就没法儿办。

“此事本就是张卿的首尾,还要甚的专权?”

“需有一专属的衙门,仅受朝廷辖制,不受地方牵绊……”

张宁开始伸手要权利了,而且是不受地方官府限制的权利。

按照张宁的说法,一定要有个独立的衙门专门负责此事,而且必须由他本人主导此事。

若仅仅只是加封张宁的官职,对于皇帝而言看起来完全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若是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就意味着独立于地方官僚系统之外自成体系,那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这已不是皇帝本人能够一言而决的事情,而是需要内阁同意然后才能施行。

“朕再想想吧……”